骑手困在系统, 王兴赢在规则: 美团的商业逻辑为何遭万人唾弃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6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12

正文:

当美团创始人王兴被曝出“美团可以倒,我家里还有钱等着我”的言论时,河北廊坊的骑手李师傅正在暴雨中抢送第42单外卖。这场言论风暴,不仅撕开了资本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认知鸿沟,更暴露出平台经济“大而不能倒”背后的系统性危机。

一、 王兴的退路VS骑手的绝路:一场残酷的生存对照实验

王兴轻描淡写的“退场宣言”,在骑手群体中引发核爆级冲击:

- 数据触目惊心:

美团财报显示,500万骑手2023年人均日工作时长11.6小时,月均收入5873元,68%无社保;

北京副处长体验送外卖,12小时挣41元的现实,印证了这个群体在算法压榨下的生存困境。

- 退路对比悬殊:

王兴家族持有美团14%股份(价值约1200亿元),其父王苗早年靠水泥厂发家,确有“亿万爸爸”兜底;

而骑手李师傅家中重病母亲每月医药费8000元,美团订单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。

这种“老板随时可退,工人无路可退”的撕裂,正在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。

二、 美团崩塌的多米诺效应:谁会被第一块骨牌砸中?

若美团真如王兴所言“可以倒”,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:

1. 就业海啸:

500万骑手、300万合作商家员工将直接失业,相当于2.5个东北三省下岗潮规模;

武汉某高校周边30家餐饮店中,27家美团订单占比超70%。

2. 民生瘫痪:

1.2亿老年人、4000万独居青年依赖外卖解决日常饮食;

上海封控期间美团日配送210万单救命物资的场景仍历历在目。

3. 金融地震:

美团港股2.3万亿市值若崩塌,将引发中概股新一轮信任危机;

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关联超2000家中小供应商,坏账风险可能击穿区域银行体系。

王兴眼中的“可倒”,实则是千万家庭的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
三、 精英退场逻辑VS社会刚需现实:撕裂的认知鸿沟

王兴言论引发的愤怒,本质是两种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:

- 资本逻辑:

创业是风险游戏,企业家有权止损退出;

美团2023年研发投入181亿,已尽商业本分。

社会期待:

平台经济已成新型基础设施,当承担准公共服务职能;

疫情期间美团日活骑手保供数据被纳入国务院物资调度体系,印证其公共属性。

这种认知错位在数据中显形:

美团2023年交易用户达7.2亿,相当于欧洲总人口;

其日均配送订单突破6000万单,超过中国铁路日客运量;

但企业性质仍登记为“科技公司”,规避公共事业监管责任。

当商业帝国膨胀成社会器官,退出就不再是自由选择。

四、 破局之道:重构平台经济的“社会契约”

要防止“王兴式退场宣言”重演,需建立三重防火墙:

1. 法律层面:

- 将超千万用户平台纳入“关键民生基础设施”,实施特别监管;

- 参考日本《平台劳动法》,强制外卖平台为骑手缴纳社保。

2. 治理层面:

建立骑手工会、商家联盟参与平台决策机制;

设置“社会影响准备金”,按交易额5%计提风险保障基金。

3. 伦理层面:

将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指标与高管薪酬深度绑定;

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言论设置静默期,防止市场动荡。

欧盟的实践提供借鉴:

认定亚马逊、Uber为“数字守门人”,限制其任意退出市场;

要求外卖平台为骑手提供意外险、最低时薪保障。

结语:

王兴的“退场宣言”,恰似一面照妖镜,映出平台经济狂飙突进后的深层危机。当企业庞大到足以影响国计民生,当创始人的家世背景成为退路谈资,这场争论早已超越商业范畴,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命题——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平台经济?是随时可以抽身的资本游戏,还是扎根社会的命运共同体?美团的存亡进退,应当由7亿用户、500万劳动者和整个社会共同决定,而非某个“亿万爸爸”的私人选项。